新闻资讯

解读:北京发布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未来15年规划

发布者:中言科技发布时间:2021-08-03

  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大浪潮中,北京市委、全国文化中心建设领导小组贯彻中央要求、紧跟时代发展,在抗击疫情取得阶段性重要进展的同时,加快推动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做好首都文化这篇大文章,于近日,正式出台了《新时代繁荣兴盛首都文化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和《北京市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中长期规划(2019年-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的战略定位为凝聚荟萃、辐射带动、创新引领、传播交流、服务保障。发展目标为到2025年,全国文化中心地位显著增强,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明显提高,对全国文化建设的示范引领作用更加凸显。

  到2035年:全面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都,全国文化中心功能更加系统完善,文化建设对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驱动力更加强劲,大国之都文化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成为彰显文化自信与多元包容魅力的世界历史文化名城。

  展望2050年,要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都地位更加巩固,文化名家荟萃云集,文艺高峰之作迭出,人民群众文化创造活力充分释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协调发展,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更加彰显。北京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城市之林,成为弘扬中华文明和引领时代潮流的世界文脉标志。

  《规划》侧重实操性和中微观层面

  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赵卫东介绍,《意见》由八个部分构成,分为两大板块,按照首都“四个文化”(古都文化、红色文化、京味文化、创新文化)基本格局展开,侧重思想性和宏观层面,系统梳理近年来关于“四个文化”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成果,提出新时代繁荣兴盛“四个文化”的基本思路和主要举措。

  《规划》由三大板块构成,分为十个篇章,按照全国文化中心“一核一城三带两区”总体框架谋篇布局,侧重实操性和中微观层面,细化了工作重点和政策措施,安排部署了一批重大项目和重要文化民生工程。

  《规划》在内容上体现为“五个突出”

  一是突出以人民为中心。大家都深刻感受到,现在身边的文化设施越来越多,目前,遍布京城有149家大小剧场,163家博物馆,260家电影院,近1300多家实体书店,5800多家公共图书馆,7000多家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上万家文化馆站,我们还将打造城区2公里影院圈、15分钟阅读圈、覆盖全市的高清交互数字电视,着力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石景山区八宝山街道图书分馆

  我们在《意见》《规划》中都贯彻了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着力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比如:

  《意见》提出“推动发展京味文化新形态”,鼓励发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生活新形态,如公共艺术百分比政策、“漫步北京”计划等,温润人们的精神世界和心灵空间。

  《规划》提出建成供给丰富、便捷高效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群众身边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充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公共文化需求。

位于蝶变后的隆福寺文创大厦内的更读书社

  二是突出历史文化金名片。这两年,我们在老城保护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如,中轴线申遗保护从机制建立到文物腾退,从风貌导则到立法研究,从资金支持到政策推动,今天大家再去中轴线走走,会发现南段传统御道已贯通,先农坛恢复了“一亩三分地”,天坛公园恢复了坛庙“树海”景观,接下来,我们还要持续推进胡同、四合院、会馆、名人故居和历史建筑等的保护利用。追溯大运河源头——白浮泉遗址,都龙王庙遗址正在修缮,原来封闭的地方即将建设成为对外开放的公园;沿河而下到西海湿地公园,环路已经打通,设施已经完善,游客络绎不绝。接下来,我们还要推动路县故城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北运河要实现全线游船通航。这些都是为了我们城市品质的提升,人民生活的幸福,让城市建设和文物保护成果大家共享。因此,在《意见》《规划》中,我们落实“老城不能再拆”的要求,既注重谋划空间布局,又注重谋划功能布局,精心保护好北京历史文化遗产和城市风貌。《意见》提出新时代传承发展古都文化,要坚持城市保护和有机更新相衔接、内涵挖掘和活化利用相统一、保护传统和融入时代相协调,不断强化“首都风范、古都风韵、时代风貌”的城市特色,擦亮北京历史文化金名片。《规划》提出大力推动北京中轴线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打造国家文化遗产保护的标杆。依托大运河文化带、长城文化带、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建设构建历史文脉和生态环境交融的整体空间结构。

位于前门大栅栏文化商圈的北京坊

  三是突出文化自信。北京作为首都,是党的重大理论创新的策源地、哲学社会科学前沿思想的发端地、各种观点思潮激荡的交汇地,我们坚决承担起首都责任,在《意见》中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和使命担当,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思想高地”“打造马克思主义研究传播中心”。同时,充分利用北京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从红色基因、红色资源、红色传统视角规划红色文化建设,提出“突出革命文物集中连片主题保护”;首次提出“发挥首都通过重大活动激发爱国热情的独特优势”,将通过新中国成立70周年庆祝活动激发群众热情的经验常态化、机制化。《规划》将“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首都文化建设”放在分论起首章,充分阐述要筑牢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高地、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善之区、思想道德建设引领区、全国精神文明建设示范区,营造弘扬主流价值的良好氛围,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首都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各领域。(文化是润物无声的,大家也都会关注到身边的“柠檬黄”“志愿蓝”“平安红”,这是首都440多万注册志愿者代表们,我们城市里还遍布着近30万身边的榜样。)

  四是突出文化软实力作用。文化产业作为北京重要支柱产业,去年规模以上文化产业收入合计12849.7亿元,同比增长8.2%。我们把数字创意和内容版权作为两大主攻方向,先后出台推动文化产业创新发展、“文化+金融”、“文化+科技”、“文化+旅游”等系列政策。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文化产业核心领域优势明显,新闻信息服务业实现收入占全国一半以上,影片产量占全国近一半,版权登记数量占全国40%左右,创意设计服务业收入和广告经营额占全国四分之一强。北京作为各大金融机构总部聚集地,文化金融市场充满活力,私募股权融资金额占全国近六成,文化产业并购规模占全国三成以上。《意见》《规划》提出,要加快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构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文化市场体系。

  五是突出文明交流互鉴。去年,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世园会等一系列主场外交活动都在北京成功举办,我们不仅承担了服务保障工作,也参与举办一系列文化交流活动,展现了大国首都文化魅力,同时,我们着力搭建文化交流平台,办好重大文化活动,积极筹备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对外宣传讲好中国故事。北京文博会、国际图书博览会、国际电影节、国际音乐节、国际旅游节、国际设计周等活动产生广泛影响。

北京国际设计周期间的丹麦设计展

  基于此,我们在《意见》《规划》中明确提出立足首都服务国家重大外交外事活动和国际交往中心功能,持续扩大中华文化影响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提升文化贸易质量和水平,拓展中华文化走出去途径,建成彰显中华文化魅力的世界旅游名城,建设面向世界的文明交流互鉴首要窗口。